2006-05-18

(港是) 真真諦

此文深得吾心,可惜此站時常無法接上,請讓吾借文一用:

......
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一日 星期四 晴

今天報章報道,教育家提議為某類學校實行「Q 嘜」制,籍此吸引家長報讀那類學校。聽到這消息我感到很無奈,雖然我明白這個計劃背後的目的未必是一件壞事,但拿到「Q 嘜」的學校就等同於告訴家長自己是屬於某類組別,試問學校會樂意得到那個「Q 嘜」嗎?。難道家長會喜歡告訴別人,他們的子女都在那類學校讀書嗎?相反,同類但拿不到「Q 嘜」的學校,原本是表示這學校辦得比別人差,可是由於其他類別的學校都沒有「Q 嘜」的制度,因此反而給人一種錯覺,以為這學校比有「Q 嘜」的還要好!這個如此明顯的標籤效應,為何提出者竟然會想不到呢?

近年在網頁上出現了一系列的「正面睇」,就連學校的網頁,也有類似的欄目。不過,記得康校長曾經下過指示,我們發出的文章、公文、通告等,都應該以「規範語」來書寫。我真的很想問,「正面睇」三個字是否屬於「規範語」呢?若否,那麼身為教育工作的領導者,是否有特權可以不用「規範語」呢?何況,「正面睇」的內容一向都有爭議性,是非黑白真的很難讓人判斷。

最近又多了一個新欄目,叫「尋找課堂真諦的故事」。單看那欄目的名稱,經已令我感到害怕。而在每個故事之後都加上一個「讀後感」的做法,亦令我不安。

日前和一位同事談及近年教育改革的情況,最令我感慨的,是教改的方向往往祇是由「潮流」所帶動。最近在教育論壇上談論得最多的,便引入成為指引的內容。潮流興起某種的教學法或教育詞彙,便毫不保留地全部用上。在這種追趕潮流的風氣下,一切都變得很盲目,內容又多又亂。

其實,一個教師踏入教室,他的工作就是想辦法教好下一代,令他們將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。這就是教育的真諦,根本不用多解釋,更不需要甚麼的讀後感。
......

最後一段最合吾意,教育之道就是最簡單的:「教好學生﹗」。


可惜最強、最響的聲音來自:

......「政策正面睇」是我們開闢的網上平台,用以迅速回應某些熱點教育課題的報道或疑問,闡明我們的立場。我們期望,透過這直接渠道,可以盡快令公眾釋疑,澄清事實,讓大家更了解教育政策,從而給予更多支持。......

我只知道,中學數學課程新加入的元素,包括正多面體。


......教育改革關鍵在教學的變化,而課堂能否照顧學生學習的需要和回應社會發展的期望,關鍵在於教師。只有教師更新教育觀念,調整課堂角色,優化教學效能,促進學生的發展,我們的教改才算得上成功的教改
  課堂是師生生命相交之地,寄託著家長的期盼和社會的希望。如何把課堂變成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,這裏有很大的探索空間,常言:「教學是遺憾的藝術。」可見每一位老師的日常教學生涯中,總有一些從迷思到反思的經歷與點滴的感悟。
  就讓我們共同分享教學的觀察與思考,一起細說那尋找課堂真諦的故事。......

我只知道,昨天,槍桿子出政權;今天,擁有權力、擁有真諦﹗


「正面睇」自說自話,坊間談論,便趕趕回應、打圓場;
「故事」自吹自擂,作文一篇,又找人讚賞、吹噓一番。 (咁講好d嘛?)


延伸閱讀
梁子傑網上文集 — 良子吉手記 — 尋找真諦 (真諦﹗)
教育統籌局 — 政策正面睇 (真真諦喎﹗)
教育統籌局 — 尋找課堂真諦的故事 (真真真諦喎﹗)
中學課程綱要 數學科 (中一至中五) 1999 — 第四學習階段的學習重點 — 度量、圖形與空間範疇

No comments: